后疫情时代其实已经来了

时间来到了2022年的1月,新的Omicron变种已经传播了2个月左右,全球几个主要国家的新增病例都创了新高。中国依旧保持清零策略,但是天津也出现了两次Omicron的疫情,北京目前也发现了Omicron和Delta的毒株疫情,叠加冬奥会和两会的影响,清零政策在此之前不会有任何的变化。

分裂的情况依然在加剧,自己身边也有好几个因为疫情隔离在家的情况,包括我自己也差一点就隔离在家了(次密接的接触人),周围的菜市场也是关了开,开了关。疫情从21年10月开始就逐渐开始在全国各个地方星星点点的不断出现,虽然大部分情况下很快被扑灭了,但是像西安那个心脏病和孕妇的情况落在个人身上也是难以承受的。我相信这肯定不是正常的生活,而且每次疫情发生的时候就会有一个声音出来:为什么还没有和这些国外的航班中断?能不能把海外回来的人再多隔离一段时间?一面是认为这种清零政策是保护国内大部分人正常生活的必须手段,付出的成本也在所难免,另一面是对他人付出的成本视而不见,毕竟那个成本不是自己。

再看其他国家一面是病例再创新高,一面是大面积的放开了国境和疫情管理措施。国内的人无法理解海外的措施,反之也亦然。中国的航司基本上停掉了美国的直航航班,现在中美航线基本上都是国外航司在飞。而且最近的几次疫情都和海外邮件以及从事跨境冷链的工作人员有关,要保持清零政策,那继续收紧与海外的联系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之前我有说后疫情时代准备好了没有,现在来看,没有什么准备好不好的,而是已经来了,动态清零的措施也可能持久下去,我们可能和以后都要和核酸检测以及居家隔离的生活长期共存,直到病毒的风险降低到和流感同等水平。

至于开放、长期共存以及清零政策之间的矛盾,之前一个专家说“我们清零付出的努力是我们现在有权利去选择以何种方式去长期共存”。疫情结束比拼的就是医疗系统压力,如果感染后发展为重症的比例或者死亡率降到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那么实际上疫情就结束了。东兴证券在2020年3月全球疫情初期的时候发了一个研报,里面有个数据,美国的ICU床位数量是6.5万,中国是5.2万,中国人口是美国4倍左右,但ICU床位数还要少一些,这基本面就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了。所以,清零对于医疗资源匮乏的区域,可能不是一个选择,而是一个必选项,只是这个必选项其他地区已经没有什么达成的可能了。当然,任何事情的选择都是有代价的,某种程度上来说格局确定了之后,其他个体的选择只能是在这个大框架内微调。比如在医院接诊方面做的更好,不要出现政策一刀切的情况。不要出现浪费公共资源的情况等等。


Last modified on 2022-01-28